高山反應

  高山旅程,除了天氣因素是聽天由命外,高山反應 (Acute Mountain Sickness) 大概是最難以預料的障礙,長居城市的人,一般都很難知道自己的身體機能在特定海拔高度上會有什麼的反應。高山反應的不確定性,令我們能做的就只有各方面的預防,將高山反應的機率及影響減低。而了解各種預防措施背後的意義,對分析自己的狀況十分有用。

高山反應在 2,500 米開出現的原

  高海拔空氣較稀薄,原因是地心吸力使各種氣體聚集於較接近海平面的區域。正常情況下海平面的大氣壓力為 760mmHg,當上升至約 2,500 米時,大氣壓力降至 570 mmHg,表示空氣量只有海平面的75%。雖然無論在任何高度,空氣中均有約 21% 的氧氣,但隨著海拔提升,空氣粒子數量減小,每次呼吸的效率(吸氣時吸到空氣粒子的機率)會再降低,而大氣壓力減少也會直接影響紅血球攝取氧氣的效率。研究指在 2,500 米的有效氧氣 (Effective Oxygen) 約為15.3%,因此在 2,500 米實際的氧氣量只有約 87.2mmHg (570 x 15.3%)。在此氧氣壓力下人的血氧飽和度普遍會降至 95% 以下,一個醫學上視為缺氧的數值,在 2,500米以上會開始出現高山反應的說法亦由此而來。

血氧飽和度與心跳

  同一海拔高度下,每人的血氧飽和度不盡相同,因此直接量度血氧飽和度可更準確了解身體的狀況。一般來說血氧飽和度能保持 80% 以上的話即使有高山反應,只要有足夠時間身體也是能夠適應的,其中一個機能反應便是心跳加快以增加紅血球供氧效率。75% 是身體機能正常運作的臨界值,在此數值以下,逗留越久身體機會只會一直下降 (High Altitude Deterioration)。50% 是危險水平,30% 時身體細胞完全無法攝取氧氣。這亦解釋了為何人類定居的最高點在 5,100 米左右(位於秘魯的 La Rinconada,參考血氧飽和度為 82%)、亦為何 8,000 米在登山界稱為 Death Zone(參考血氧飽和度為 35%)。

深呼吸是在稀薄空氣環境中盡可能獲得較多氧氣的方法,當中較常見的是吸氣用口。如果現在分別試試用鼻和口吸氣,不難發現用口吸氣的時間比用鼻短,氧氣未深入肺部便呼出。同時,用鼻吸氣後,如果再用力的話會發現其實還可以再吸進多一點空氣,因此,用鼻吸氣的攝氧量遠比用口多。另外,用口吸氣少了鼻腔過濾,高海拔乾燥及寒冷的空氣直接進入肺部也容易誘發肺炎。因此,若遇上鼻塞或非用口吸氣不可,也建議用圍巾罩口,至少令吸入的空氣較濕潤。

多喝水

高海拔地區乾燥,大風及猛烈陽光的環境特性本身已令身體水份容易流失。再加上身體大量製造紅血球携氧,若攝水不足,血液會變得黏稠,心臟便需要用更強的力度維持血液供給,令身體負荷不斷加重。因此,登上過程中多喝水是很重要的一環。至於喝多少才夠,經驗告知在抵達山屋後,灌水直至小便顏色變淺是較為理想的。